近期,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“文化遗产IP的创意解码”系列活动,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年学者王逆博士开展主题讲座及IP图库开发工作坊。活动聚焦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沿探索,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形式,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文化遗产与当代设计碰撞的思想盛宴。

4月11日晚,王逆博士以《文化遗产IP的创意解码——设计驱动下的古韵新生》为题,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“大遗产”概念切入,结合故宫、敦煌、三星堆等典型案例,系统阐释文化遗产IP的构建逻辑与创新路径。讲座通过“凤冠冰箱贴爆火”、“黑神话·悟空文化破圈”等鲜活案例,深入解析文化遗产IP的构建逻辑。王逆博士指出,文化遗产IP的本质在于以情感共鸣为核心,通过符号提炼、叙事重构与跨界融合,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传播、可消费的文化符号体系。其强调,文化遗产IP的构建不仅是技术与设计的创新,更需关注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时代链接,设计师需兼具翻译能力、链接能力与批判能力,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。

面对Z世代消费趋势,王逆博士提出文化遗产IP赋能四维模型。该模型从设计、内容、技术与共创四个维度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路径。其中,设计赋能强调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再造,如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赛博朋克风格转化;内容赋能通过沉浸式戏剧、剧本杀重构文化叙事,《永乐大典》互动项目便是典型案例;技术赋能依托数字孪生、AI等技术打造故宫“数字文物库”、敦煌“数字供养人”等新场景;共创赋能则借力用户UGC内容传播文化,泉州簪花打卡热潮即体现这一模式。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五轮互动环节,师生们围绕潮汕英歌舞、普宁竹编、嵌瓷工艺等本土文化遗产展开热烈探讨,其中五位同学因独具视角的发言获赠现象级文创“国博凤冠冰箱贴”,将活动推向高潮。

4月12日,王逆博士再次主持开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IP图库开发工作坊,聚焦文化遗产的视觉转化与商业应用。工作坊以文研院核心项目为蓝本,同学们需以文研院参与过的重要文化遗产项目为素材基础,从历史、工艺、结构、人物、空间、美学等角度出发,自拟文化视角、提炼文化符号、活用设计语言完成一组具有视觉识别性和文化表达力的原创IP图库作品。

此次工作坊标志着我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首次深度合作,艺术设计学专业刘洁菲老师将牵头完成此次开发设计工作,优秀学生作品将入选文研院IP图库首发项目,并系统应用于IP授权开发。王逆博士在指导中强调,文化遗产IP不是简单的元素搬运,而是要通过系统性设计构建文化叙事,让千年纹样会说故事,让传统建筑能对话Z世代。
活动尾声,王逆博士以设计师作为文化转译者的定位总结道:文化遗产活化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环节,设计师既要懂文物修复的匠心,也要有商业转化的智慧。参与学生纷纷表示,此次系列活动既打开了宏观视野,又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实战指导。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与行业专家对话的平台,更标志着我院在文化遗产创新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,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。
文 陶洁威
图 杜国伟
初审 庄葳
二审 郑红彬/纪荣信
终审 林冬月/陈彦青